Beijing   Wanzhonglianqiang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肿瘤的预防

 

文章来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咨询培训教材《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一)概述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患性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行为方式改变,我国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肿瘤死亡约占全死因第 3 位,在城市中占第 2位。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点资料,我国城市前 5 位癌症死亡率依次为:支气管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农村依次为肝癌、胃癌、支气管肺癌、食管癌和结肠癌。2003 年末卫生部颁发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 2010)》,2005 年第 58 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癌症预防与控制的决议。肿瘤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决议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癌症防治中应立即采取行动,加强预防,降低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对晚期患者治疗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二)流行特点
       2000 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 1000 万,死亡 620 万,现患病例 2200 万。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我国恶性肿瘤主要的流行特点是:
       1.时间分布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 70年代至 90 年代的 20 年间,癌症死亡率上升 29.42%。2000 年癌症发病人数约 180~200万,死亡 140~150 万,城镇居民死因的第一位。尽管社会经济在发展,但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並未得到控制。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宫颈癌、食管癌等患病率有所下降。
       2.死亡率地区分布。在我国,有些类型的肿瘤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如肺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上消化道癌,农村高于城市;食管癌在太行山区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3.人群分布肿瘤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持续升高的肿瘤有胃癌、食管癌,这与致癌因素在人生过程中的持续存在有关。鼻咽癌死亡率在 20 岁开始迅速上升,50 岁以后持续在较稳定状态。肺癌是先上升后下降型,发病上升至一定年龄后下降,有的资料显示在 75 岁后有所下降。乳腺癌呈双峰型,其两个高峰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较高。人群分布特点突出的还有广东人鼻咽癌较高;婚育、哺乳妇女乳癌发生率少于无哺乳者;宫颈癌与多育有相关;石棉、放射性物质的职业报告者肺癌发病较高等。
      (三)危险因素
       虽然肿瘤病种较多,危险因素复杂,但是 1/3 以上、甚至约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我国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生物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精神因素及其他等几类:
      1.吸烟     吸烟与 80%以上的肺癌和 30%的总癌死亡有关(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在过去的 30 年间,肺癌的死亡率由 7.17/10 万增至约 30/10 万。预测 2025 年,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 100万。
      2.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是仅次于吸烟的第 2个重要的、可引起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人类癌症中有 1/3 与此有关,如超重和肥胖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肾癌等有关。近 20 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西方化趋势,城市和富裕农村中,超重和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上升的重要原因。而在贫困地区,低体重和营养素缺乏仍然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营养素缺乏也与某些癌症的高发密切相关,如硒的缺乏与食管癌的高发有关。
       3.生物感染因素、肿瘤的发生与某些生物因素的暴露有关。研究报道,我国约1/3的癌症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EB 病毒感染与鼻咽癌;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有关;幽门螺杆菌(tp)感染与胃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官内膜癌;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达 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 10%,这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生物感染因素的预防,已将乙肝病毒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计划。
       4、遗传因素    肿瘤与遗传有密切关系,遗传性肿瘤占全部人类癌症的 1%~3%。遗传因素在儿童及青壮年癌症病人身上的作用显而易见,通常患癌症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长,但在儿童患者中却并非如此,后者通常是接受了前辈的突变基因而致病。另外对欧美妇女乳腺癌的研究也表明约有10%~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肿瘤遗传易患性的生物机制可能与抑癌基因、有 DNA 损失修复作用的基因和影响致癌剂代谢的基因缺陷有关。
       5:职业危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危害及由此所致癌症呈严重态势。石棉可致肺癌,苯胺燃料可致膀胱癌,苯可致白血病等已为国内外公认。
       6.环境污染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对人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 30 余种。
       7.精神因素特殊的生活史引起的感情和精神状态与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如离婚丧偶、分居等负性生活事件;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灵创伤等引起的长期持续紧张、绝望等都是导致癌症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如忧郁、内向、易怒、孤僻等也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8.其他个体的年龄、性别、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在癌症的发生中都有一定的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降低,致癌因素作用时间的积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内分泌异常与女性乳腺癌关系密切,乳腺癌患者在阻断卵巢功能后病情可缓解。
    (四)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1.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探索、鉴别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努力消除和防止其作用。在全人群开展有关防癌的健康教育提高机体的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常用的一级预防方法包括:
      (1)鉴定环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剂:尤其应加强对已明确的致癌剂的检测、控制和消除制定其环境浓度标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对于职业致癌因素,应尽力去除或取代,在不能去除这些因素时,应限定工作环境中这些化合物的浓度,提供良好的保护措施,尽力防止工人接触。对经常接触致癌因素的职工,要定期体检,及时诊治。
      (2)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如接种乙肝疫苗对预防肝癌有积极作用。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全人群劝阻吸烟以预防肺癌;提倡性卫生以预防宫颈癌;去除紧张、情绪沮丧等精神心理因素的不良作用,注意口腔卫生以防止口腔癌、舌癌等;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4)合理营养膳食:日本、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胃癌死亡率下降,多数人认为与饮食改善、营养摄入量增加及适当的食物保存方法有关。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减少脂肪、胆固醇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 A、C、E和纤维素的食物,不吃霉变、烧焦、过咸或过热的食物。
      2、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患于开端。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癌症治疗 5 年生存率的改善主要归功于早诊早治。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途径之一。
      3、三级预防即尽量提高癌症病人的治愈率、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要求对癌症病人提供规范化诊治方案和康复指导,要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对慢性患者开展姑息镇痛疗法。注意临终关怀,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

2021年5月9日 21:3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