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预防
文章来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咨询培训教材《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一)概述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 1948 年 WHO 已将它列人疾病分类名单。肥胖症的一般特点为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 WHO 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 10 大危险因素之一。
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 95%以上。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 10 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 10%~4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2002 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两者之和为23.2%,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 20%~40%。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
1.进食过量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人,使能量的总摄入往往超过能量消耗。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2.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在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评价肥胖程度最实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
(1)体重指数(BMI):BMI 和身体总脂肪密切相关,涉及到身高和体重。BMI 不能说明脂肪分布,但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 BMI 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BMI 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 BMI=体重/身高”(kg/㎡)。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
肥胖程度的分类以体重指数为指标。
1)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程度分类标准是体重指数在 25.0~29.9 为超重,大于等于30 为肥胖。
2)针对亚太地区人群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WHO 西太区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分类标准为 BMI 在 23.0~24.9 为超重,≥25 为肥胖,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
3)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 BMI < 18.5 为体重过低,18.5~23.9 为体重正常,24~27.9 为超重,≥28 为肥胖。
(2)腰围(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的中心型肥胖,是心脏病
和脑卒中的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指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85em,女性≥80cm 时,则患高血压、糖尿血脂异常的危险性就增加。
(三)防治原则和措施
肥胖症必须防治,它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与发生慢性病息息相关对超重和肥胖症的普遍性干预是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
1.防治原则
(1)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人手,并须终生坚持。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症,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改变膳食、增加体力活动、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
(3)鼓励摄人的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4)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作用。二者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入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的减重效果。积极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的健康效益。
(5)应长期坚持减体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
(6)必须同时防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7)树立健康体重的概念,防止为美容而减肥的误区。
2.防治措施 肥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即三级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即针对一般人群的群体预防,把监测和控制超重与预防肥胖发展以降低肥胖症患病率作为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进行定期监测抽样人群的体重变化,了解其变化趋势。积极做好宣传教育。使人们更加注意膳食平衡,防止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人的比例合理,特别要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在食物中的比例。在工作和休闲时间,有意识地多进行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广为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和限盐。经常注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过快。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 5kg 以内,超过 10kg 则相关疾病危险将增加。要提醒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定期检查与肥胖有关疾病危险的指标,尽早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并及时治疗。
(2)二级预防:即针对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对有肥胖症高危险因素的个体和人群应重点预防其肥胖程度进一步加重,并和预防出现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高危险因素包括:
存在肥胖家族史、有肥胖相关性疾病、膳食不平衡、体力活动少等。对高危个体和人群的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目标,是增加该群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减少或消除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措施包括:改变高危人群的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对学校、社团、工作场所人群的筛查发现高危个体。要强调对高危个体监测体重和对肥胖症患者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三级预防:即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的针对性干预,主要预防其体重进一步增长,最好使其体重有所降低,并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疾病管理,如自我监测体重。制定减轻体重目标,以及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肥胖可能进一步加重疾病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患者减肥的信心;在医疗单位的配合下,监测有关的危险因素引导重点对象做好膳食/体力活动及体重变化等自我检监测记录和减重计划的综合干预方法,并定期随访,